2025年3月30日上午9:30,由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主办,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绘画系协办的“我为什么做水印木刻?”讲座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尚美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陈琦作为讲座嘉宾,为现场师生及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关于水印木刻艺术的深度解读。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刘传军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嘉宾 陈琦教授
讲座伊始,陈琦教授从个人学生时代的思考出发,回溯了自己与水印木刻艺术结缘的历程。他强调,水印木刻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版画形式,历经岁月沉淀,始终散发着独特的中国艺术精神气质,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版画领域的珍贵文化遗产。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水印木刻的独特价值,陈教授深入对比了中西版画。他指出,西方版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体系紧密相连,有着自身的视觉形象表现逻辑;而中国水印木刻则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在材料运用、技法传承以及审美追求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随后,陈教授围绕“情怀: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如何反映中国当代的创作精神”展开论述。他谈到,在全球化的版画艺术语境中,中国版画要明确自身定位,以深厚的文化自信为基石,凭借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向世界展示独特的文化形象,传递深刻的哲学观念。陈教授详细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版画的变革历程,从时代背景的变迁到艺术思潮的涌动,从创作主题的转变到表现形式的创新,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了细致解读。同时,他还提及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变革,强调教育在版画艺术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讲座现场
陈教授进一步分享了自己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对文化自觉的追求,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道路。他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基因早已融入自己的血液,不可割舍。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主动探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材,创作出《庭院的窗》《明式》等系列作品。这些题材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哲学人文精神和高级的艺术审美,他通过水印木刻这一独特语言,将其精髓进行了精彩呈现。
并从精微表达、饾版与分版设计、质感表现、尺幅拓展、数字技术和手工艺的无缝对接、解构与重构六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


讲座结束后嘉宾与师生合影
作者:辜欣月 摄影:辜欣月 审核:唐剑辉 终审:刘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