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会现场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的有效实施路径与多元化策略,2024年度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大课题《美育浸润行动在大中小学实施策略研究》及协同项目开题论证会于2025年4月24日下午14:00在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顺利召开。本次课题论证会特邀了五位美育专家,他们是四川省教科院科研管理所所长、教育部课标测试调研组专家牛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宇;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旭泉;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代钰洪;德阳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教育部国培示范项目辅导教师辜晓平。参会者还包括此项重大课题的四位协同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周科老师、资阳市安岳县特殊教育学校杨媚老师、凉山州美姑县城关小学刘璇老师、绵阳市游仙中学贾长友老师。
与此同时,重大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本次会议,他们是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冯恩旭、副教授刘飞滨、讲师刘佩、讲师毕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陈露、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教师邓娜、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龙校区)教师李秦。此次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刘传军教授主持。
刘院长致开幕辞
会议伊始,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刘传军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美育作为当代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更对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创新精神以及培育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牛琴所长发言
随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牛琴所长代表课题主管部门强调协同课题须与主课题保持紧密合作,定期沟通交流课题实施策略,确保各方步调一致、协同推进。四川师范大学作为课题的引领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应充分发挥其学术和实践优势,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牛琴还着重强调了课题成果转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将研究成果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推广紧密结合,切实推动美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她还鼓励课题团队根据研究需要,及时补充相关子课题,推动课题向多样态发展,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美育教学改革宝贵经验。
刘传军在汇报中指出,本课题需充分依托前期研究基础,全面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以推进课题实施。期望通过构建“高校指导与研究 + 中小学实践与应用”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美育活动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创造力激发的催化作用,以美育浸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终身学习,尤其注重提升乡村美育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此外,非遗美育项目后期将加强与中小学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美育浸润,提高其实施效果。
牛琴所长在点评中指出,后续课题研究需多管齐下。要精准把握核心概念,以美术、音乐等学科为美育教育重要载体,清晰界定“美育”等关键概念内涵与价值,明确以艺术学科为载体开展研究,梳理学科关联,先做好现有基础再外延。文献综述不能止于归类,需阐述研究程度、观点,分析同类研究阶段与效果,展现核心期刊大咖见解,印证课题价值与解决问题能力。基于区域做法要形成理论框架、提出理论观点,当前研究重做法轻理论,应邀请教育学专家问诊,让研究基于理论推进。大中小学分工要明确,从课程、活动、环境等育人方面入手,基于学科特性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方式,确保课程落地。
何宇院长点评
何宇院长在点评中指出,后续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紧密结合现实背景,国家重视美育旨在靠创造力实现科教兴国质量突破,且能培养健全人格、解决学生心理等问题,研究不能止于技能训练。研究成果的策略包含两方面,一是构建跨学科理论体系,结合调研实际给出创造性想法,同时考虑现实条件制约;二是形成实践体系,涵盖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成果,成果导向要注重适应不同地区现实情况和系统性,确保可操作性,且数字化成果有望突破现实问题,期待项目成功推广。
陶旭泉教授点评
陶旭泉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课题理论层面要建立清晰框架、明确特色、强化创新,提出“四川行动方案”与区域实施模式;实践层面要避免课程开发误区、明确关系、防止简单倾向,加强校地合作、深化对接、构建机制。课题应立足区域特色,聚焦关键,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形成“四川经验”,为新时代美育发展提供可复制方案。
代钰洪副院长点评
代钰洪副院长在点评中建议如果申报书成果少可适当调整,避免精力分散影响深度与价值。此外,课题涉及多领域,后续研究建设要围绕“美育浸润”依托成果开展策略研究,需深入研究政策文件、对比已有成果,细化实施策略研究方法以制定可推广复制的策略。最后,他希望课题组借此省级课题扎实研究,冲击国家级课题,并预祝取得佳绩。
辜晓平副所长点评
辜晓平副所长在点评中以专业且高瞻远瞩的学术视角,为美育课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着重强调,美育浸润的范围亟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书法、音乐等常见学科领域。四川师范大学应凭借自身在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深厚底蕴和优势,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川师大可以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科研力量和专业人才,为中小学提供理论支持、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帮助,助力中小学构建更加完善的美育体系。
最后,刘院长对专家发言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本课题在推进过程中,还需着力系统搭建理论框架,为课题研究筑牢坚实的逻辑根基;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精准聚焦美育领域的核心难题与关键挑战。同时,课题应深度挖掘并充分展现新时代美育的四川行动、四川理念与四川路径,凸显地域特色与实践创新。
周科老师汇报
随后,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周科老师在《以美润心——高中美术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研究》汇报中指出,传统美术教育缺乏对实际教育场景中个体心理动态的精准把握。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跟踪研究学生从青少年到大学的心理发展轨迹,倒推当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杨媚老师汇报
安岳县特殊教育学校杨媚老师在《培智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环二路”策略研究》汇报中指出,培智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规则意识薄弱、情感表达受限等挑战。“四环二路”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创新点,将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培智学生筑牢思想根基,培养其积极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刘璇老师汇报
凉山州美姑县城关小学刘璇老师在《彝绣非遗文化“活态性”融入小学美育与劳动教育实践研究》汇报中指出,本课题致力于将彝绣非遗文化的“活态性”融入小学美育与劳动教育实践中,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彝绣的魅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贾长友老师汇报
绵阳市游仙中学贾长友老师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心理韧性构建的探索》汇报中指出,本课题聚焦于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心理韧性的构建,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美术创作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并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初中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专家们以高度的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认真审阅了各项目的开题报告书及相关材料,听取了汇报内容。一致认为,这些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研究视角来看,各课题均展现出独特且新颖的思考方向,紧密贴合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如美术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特殊教育中的思政融入、非遗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学生心理韧性的构建等,为教育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研究内容方面,各课题内容丰富且,既注重理论层面的探索,又强调实践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系统的研究设计,涵盖了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方法运用、评价反馈等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本次开题论证会的召开,不仅彰显了学校美育工作向系统性、结构化、纵深化推进,更凸显了美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育核心素养及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此课题将推进跨学段协同育人机制与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为构建“大美育”生态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窦如雪 摄影:赵俊涛 审核:刘传军 终审:袁耀林
© All Right Reserved.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7007029号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028-84682030 网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