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由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与玉门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 “昌马石窟艺术价值讲座与论坛”在玉门市博物馆顺利开幕。我院绘画系师生、玉门市博物馆相关人员40余人参与了此次文化交流活动。

在活动中,玉门市博物馆研究人员对玉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做了相关介绍,特别对于玉门市的石窟资源做了相关的分享。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绘画系教师李炬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和教育理念,并表示此次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加深双方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讲座与论坛环节,玉门市文物保护专家对昌马石窟的推广、保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院同学们从画面构图、造型、线条、渲染、色彩等审美角度方面,对昌马石窟的壁画进行了鉴赏和解读。大家纷纷表示,昌马石窟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昌马石窟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的了解。在艺术特色方面,昌马石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论坛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玉门市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展品。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让大家感受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激发了师生们了解挖掘我国优秀文化历史内容的极大兴趣。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院师生对昌马石窟艺术价值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艺术考察、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平台。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创新的意识。有效促进了校地双方在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
(据悉昌马石窟暂未对公众开放。)

昌马石窟第四窟洞窟内壁画(图片来源于甘肃省文物局微信平台)
昌马石窟全景(图片来源于甘肃省文物局微信平台)
昌马石窟简介
(内容来源于甘肃省文物局微信平台)
在河西走廊留下的众多石窟中,玉门昌马石窟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从艺术和文化层面看,它也是熠熠生辉的。
昌马石窟,位于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地处祁连山昌马盆地、疏勒河畔,与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同在疏勒河流域,内容及风格相似,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
相传,昌马石窟由两个先后云游到昌马的僧人开凿。1932年由于大地震,昌马石窟大部分洞窟损毁,其中南、北两段的7个窟龛多已残破,仅中段4窟得以幸存,还留存着一些造像与壁画。在中段的4个窟中,第一、三洞窟为敞口大龛和禅窟,遗存少,信息少。以第2窟和第4窟保存较为完整,这两个洞窟的形制均属于中心柱窟。昌马石窟的造像题材主要有坐佛、胁侍菩萨、七佛、大菩萨行列、六臂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赴会图、普贤菩萨赴会图、净土经变画、飞天、供养香炉及狮子、火焰宝珠壶门、垂幔、团花纹或连珠纹或花卉等图案。
文字撰写:玉门市博物馆
供图:玉门市博物馆
初审:焦海龙
审核:唐剑辉
终审:徐文渊
编辑:xx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