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
四川师范大学“我与名师面对面”第一期第24场学术报告活动顺利举行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1日
  查看:967
  来源:

2019年12月6日下午,由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主办、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我与名师面对面”第一期第24场学术报告活动,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学术活动邀请到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力加教授主讲。报告会由美术学专业负责人陶旭泉教授主持。

QQ图片20191211155136.png 

美术学专业负责人陶旭泉教授主持

李力加教授《由图像识读到审美判断的研学路径——两个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为主题,以《云林水岸》和《鹊华秋色图》两个教学案例展开报告,提出了两个关键论点:一是,我们需要明白,面向人人(全体学生)的美术课程,其本质目标是育人,育人的美术课程当中,学生尝试,体验的美术专业性技术能力或表现,并不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二是,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美术课堂中,达成和落实育人的目标,应该是美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创造性表达、趋异性思维、解决问题、做事的计划性、联想”等能力积淀和养成的过程,这些能力才是“核心素养”性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云林水岸》的课堂教学案例中,李力加教授指出:是否真正重视学生的美术鉴赏(欣赏)学习,是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获得具体学习成效、评价学生内在审美水平的重要指标。另外,作为公民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需要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逐步达成对美术文化的理解。

在《鹊华秋色图》的教学案例中,李力加教授认为,学生如果没有从“图像识读”的视觉体验过程中培养出“艺术感觉的眼睛”,就不可能进行高质量的“美术表现”,和实现“创意实践”,从而也不可能达成学生自身基本的“审美判断”(价值观取向),更不可能有对人类社会中多元共享的“文化理解”。因此,基于图像识读目标的图像分解教学设计可以为实现(帮助)学生美术的核心素养形成做出基础贡献。

QQ图片20191211155145.png 

李力加教授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后,陶旭泉教授将罗恩菲德的观点与日本的教育理念联系起来——“通过艺术的教育”,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陶教授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比作不断移植土壤的苹果树,认为教育理念的频繁更替有可能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稳定且持续生长状态下的教育理念才可以带来有效的教学,进而才能帮助学生扎根土壤、健康成长。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基于“鉴赏”,通过审美能力揭示内在规律,从技法和知识入手,又不止于技法和知识。

 QQ图片20191211155149.png

活动现场

美术学院肖晶、李彦瑾、吴丹、刘渟、黄姝彦、李世菊、赵艳等老师,美术学专业10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QQ图片20191211155153.png

合影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