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
关于开展2015年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与评选工作的通知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5年4月14日
  查看:1086
  来源:

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推进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根据学校系统实施“本科教学建设水平提升工程”的总体安排,为深入实施优势特色巩固计划,大力推进优质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并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奠定基础,全面推进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2015年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与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学校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及优质实践性课程建设旨在进一步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分类建设、循序渐进,科学谋划、有效引导,提升水平、务求实效”为指导思想,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类别及实施范围

2015年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设立以下三大建设类别: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课程团队、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前期建设基础较好,课程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开设时间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特色)课。

已经获得国家、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资助的课程,不属于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范围。

(二)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进行建设,以培养幼儿园、小学、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重点建设具有特定需求和创新性设计,反映区域特点和教师教育特色,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重点建设有区域特色的课程,申报课程应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教育技术人员和兄弟院校的协同共建,课程团队中除本校本课程教师外,应包含上述三类人员。

(三)优质实践性课程建设

学校鼓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基本条件,大力开发和建设以培养学生在专业场景中的实践智慧和技能为目标定位、以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程资源,通过包括案例教学、技能训练、集体研讨、实地考察观摩、创设仿真工作情境等在内的各种实践性手段达成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性课程包括理论(含实践)课程、实验实训课程和与生产一线联系紧密的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院与企事业单位一线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性课程开发和建设。

三、建设要求

1. 团队要求

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至少1名教育技术人员。

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还应包括基础教育一线和多所兄弟院校的相同课程教师参与;实践性课程原则上还应包括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人员参与。

2. 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坚持体现先进性、强调创新性、突出实践性、保证发展性的原则。有关建设要求可参照2012年国家组织首批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的有关建设要求进行。

实践性课程应当坚持内容先进、实践取向的基本原则,在课程内容上应当能够及时收集、整理和运用企事业单位一线的新技术、新内容、新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资源要求

课程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需建设的课程资源包括:

(1)所有课程必须严格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开展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其中基本资源主要包括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主要包括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2)学校鼓励课程团队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和向学生推荐高水平在线学习资源,为加强优质资源引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3)学校鼓励课程团队加强对MOOCs、SPOC等课程形式的研究,立足课程实际情况,按照或借鉴MOOCs、SPOC等课程的模式调整、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教学应用要求

课程团队应根据课程特性和授课实际,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试点“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传统教育+在线环境”的混合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方式转变。

5. 平台和技术要求

课程建设应符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并主要依托学校现有课程建设网络平台(精品课程资源网、4A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建设。

四、申报及建设方式

1. 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建设实际,组织拟申报教师自主设计并撰写《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程名称、课程简介、课时数、课程性质、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成员、课程前期建设基础、课程建设内容和进度安排、课程建设方式、人员安排及分工、经费预算等。

2. 4月30日前,各教学单位将各课程团队论证设计的《课程建设方案》(含汇总表1份,纸质版一式5份,电子版发送至csjwc@126.com)报送至教务处,联系人:何莹雪,联系电话:84761186。

3. 5月15日前,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提交的《课程建设方案》进行资格初审,并在校内平台上开通相应课程,并分配账号、密码。

4. 8月25日前,各课程团队在校内平台上开展有关课程建设,完成课程基本资源(课程录像不少于30%,其中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录像应不少于其中的50%)和已经建设的课程拓展资源的上网工作。

5. 9月30日前,学校组织专家根据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情况开展评审工作,确定拟建设课程名单并正式公布。

6. 12月20日前,各课程团队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完善课程的所有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并完成全程上网工作。

五、资助额度与方式

1.学校对拟建设课程按3万元/门的标准进行经费资助,资助经费专门用于课程相关资源建设、课程全程录像、图书资料购买等相关开支。课程负责人应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规定,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确保建设质量。

2.学校按照《四川师范大学本专科生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对立项项目,另行计算工作量,并全部计入学院,由学院根据具体情况统筹安排。

3.在国家级、省级有关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申报中,学校对获得立项且实施情况好的课程优先予以推荐,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的课程按照《四川师范大学本专科生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进行工作量计算和特殊贡献奖励。

4.在下一届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对实施情况好的课程有关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和推荐。

5.在学校各类教学评选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对获得立项且实施情况良好的课程负责人,学校进行支持。

开展 “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旨在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请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切实组织项目实施,确保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实际效用,切实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